中国房地产最大的风险是“心中无数”
2009/8/10 9:53:17 http://www.wjfcw.com
就中国房价究竟是高是低、房市走势如何、有无泡沫、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有打不完的嘴仗,打来打去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是一本无有答案的糊涂烂账。参加打嘴仗者大抵有三派:一派是以房地产商和个别利益代言专家的"涨价有理有利"论;一派是以部分公共专家及个别有良知房地产商的"涨价无理无利"论;而相关政府部门则大抵属"有待观察静观其变"或"只听不说沉默是金"的中间派。
"田鸡要命蛇要饱",利益集团代言人基于自身利益的嘴仗博弈纯属正常可以理解。嘴仗子子孙孙打下去似乎也不影响中国房市的信马由缰。从1月份的冰点、3月份的回暖,到现下三伏天的高温,楼市与季节极度吻合。
我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墉月色》中的名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要命的是,面对高房价,老百姓依然是也只能是无助地表达不满。某房地产网针对下半年楼市走势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您认为现在的房价是否能够承受"一项中,有89%的调查者选择"不能"。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观望者人数再次增多,统计显示,在高房价重压之下,只有18%的网友表示下半年会出手购房,而选择观望的比例达到82%。
中国房市之所以有打不完的嘴仗,是因为缺少统一权威和有充必说服力的数据,我谓之"心中无数"。比如对此轮中国房价"逆势疯涨"的成因,不少国人只能以"刚性需求释放"云云作定性解释。在我看来,这等于说了白说。因为,当下中国究竟还有多少人想买房?其中投资性买房和自住性及改善性各占多少?未来一段时间内新推出楼盘有多少?已售出住房中有多少是属于空置而非实住的?中国房价收入比究竟是多少?与国际惯例有无可比性?没有谁说得清谁也说服不了谁。再比如,中国的房价成本究竟是多少?房地产利润又是多少?要么"犹抱琵琶半遮面"要么谁也不知道只有天晓得。更让人不可思议哭笑不得的是,官方数据也打嘴仗。对于备受争议的"地价房价之间的关系",国土资源部早先首次以数据给出回应。据其调查:地价只占了房价的一小部分,全国平均比例约为23%。而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一项调查显示,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比例最高,达到58.2%。
"心中无数"让老百姓对房价原诿走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听天由命倒也罢了。要命的是,它必然会影响高层用"有形之手"调控房市"无形之手"迫其健康发展的决策无所适从举棋不定,甚至有可能导致错失政策出台良机。事实上,我的担心和影响似乎已然产生。据7月25日《中国经营报》报道:6月以来频繁问世的"地王"终于引起了国务院高级领导的关注,与之连带的房地产市场,又一次开始考验中国决策层的政治智慧。7月9日,国务院召开分析座谈会。在会议进行房地产市场情况汇报中,明确表示国土资源部近期公布的地价平均占房价23.2%的数字"也难以使业内人士相信",并建议对现行土地招拍挂制度进行完善与改革,言外之意要避免地价推高房价的连锁反应。与会人士称,对此国务院有关领导并未直接表态。7月21日,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再次邀请多方人士对房地产市场情况进行汇报,之前还特别指出要求与会者准备关键数据进行"有技术基础"的讨论与分析。要求各方人士畅所欲言,而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则"只听不说"。会上对于日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是保还是压进行了激烈争论,"以易宪容为首的一派建议政府对于目前已经陷入上涨通道的房地产市场尽快关紧政策闸门,而以潘石屹、任志强为代表的一派,则声称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基础尚不牢靠,政府应该继续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每当政策面临松动还是从严的选择之时,两派力量总是针锋相对,难以调和。
因此,在我眼中,中国房地产最大的风险与其说是"地王频现"房价异动"逆势上扬"这些"劳什子",毋宁谓"心中无数"。因为前者是因后者乃果。换言之,只要中国房地产业关乎健康的重要指标依然"心中无数""像雾像风又像雨",就不可能有嘴仗休止,进而即便现时强制逼房价"逆势上扬"息火退烧,"房子在地上,房价在天上"黑剧也还会疯狂反拍卷土重来重新上演。
令我谨慎欣慰的是,据8月7日《华夏时报》报道,8月5日晚,央行发布货币报告,首次提出要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动态微调",这很可能是引发楼市风暴的致命一击。央行出手,让人不由得与之前的波及政府的高房价问责联系起来。而到本周为止的近一个月内,央行、银监会、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等六部委先后对房地产市场发出加强监管的信号。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认为:"这些都是政府将要从紧房地产政策的信号,今年看来,宏观调控将更加注重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规范性,对于抑制房价泡沫,至今一言未发的建设部和国资委更应该出来说话。"然而对于上述信号我只能谨慎欣慰,因为我不知道是其出于相关压力的虚晃一招抑或依据权威数据理性使然。
吴江二手房,租房,扫以上↑微信二维码关注
更多吴江楼市资讯,请扫以上↑微信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