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可能是当年的状元故居;破破烂烂的小房子,很可能牵动着历史的进程。如果把这些建筑放在文化底蕴不过百年的美利坚,可能座座都是政府罄尽全力保护的对象,但是在苏州,这样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这是苏州的本钱,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光靠政府运作,这么多的古建筑显然无法照顾周全。于是,把古建筑推向市场成了一个方向。
礼耕堂,不是开发是契合
让民营资本介入、走市场化运作的苏州古宅中,礼耕堂可以说是保护和开发比较成功的范例。
位于苏州古街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平江路卫道观前三号的礼耕堂,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5年,由盛世联合企业以租赁方式开始进行保护性的市场化开发,至今已走过了五个年头。当记者问在这五年的市场化经营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其总经理程先生表示,对古宅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还原以及寻找与之相契合的经营模式是最大的问题。
“对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宅进行市场化运作,跟别的开发完全是两种模式,因为古宅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所以首先要对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还原,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确定经营思路和方向,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古典和现代有机融合在一起,才可以谈得上保护性开发。”程先生说,通过对潘宅300多年历史的考量和研究,他们认为礼耕堂这三个字最能代表和体现潘宅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因为‘诗礼继世耕读传家’可以说是过去潘家的祖训,它折射出了过去曾富甲一方的潘家,也很重视文化知识和修养,并通过公益性的善举来传达出了这种修养。“所以我们对潘宅旧址的标志性建筑——礼耕堂大厅的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双重还原,并对其进行传播,传达这三个字背后的文化价值。这个有着300年历史、闻名苏州的潘宅旧址,过去人们更熟悉的是卫道观前3号,但现在‘礼耕堂’这三个字显然更有知名度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开始考虑市场化运作模式。”
目前礼耕堂会所的主营项目是酌雅茶室、“江南盛筵”苏帮菜肴和苏州工艺美术精品等。盛世联合企业的另一负责人潘爱华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些经营项目,正是因为茶室、苏帮菜和工艺品展示跟这个古宅的古典文化气息相契合,甚至是相得益彰,而不会破坏掉古宅的古典氛围。程先生表示,在古典氛围浓郁的古宅中进行市场化经营,一个难题便是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经营模式,既不能对其造成破坏,还要跟古宅的格局氛围相融合,最后还要能实现盈利,这应该是所有古建筑投入市场化运行当中都要面对的问题。
平江客栈,
找准合适的模式
同样位于平江路的平江客栈是另一个古宅市场化运作比较成功的例子。
据了解,这所古宅原是苏州一方姓老宅,建于明朝中叶,距今已有450年历史。 2005年底由香港丝路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以租赁方式开始市场化运作,按四星级的标准来进行管理。营运经理臧伟坦言,对于古建筑的市场化开发和利用,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找准适合的经营模式,而这种模式的选择,最大的前提就是对古建筑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与之风格和氛围相契合的运行模式。而对于这样的一所古宅,为什么要建成客栈,臧伟说,这是在对方氏古宅的建筑结构、古典氛围和所处地理位置等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决定的。 “方氏古宅原本的结构就以房屋多为特点,有许多以各种花草命名的相对独立的住院,不同的院子,其房屋的布置和院子的景观也各不相同,为最大限度保护这所古宅,改造成客房是比较合理的一种经营模式。 ”同时,臧伟表示,在平江路古街区,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也能看到苏州古典园林,但以住的方式来体验古典的还不多,所以才决定把这所古宅建成客栈。而之所以叫做客栈,臧伟表示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契合古典文化,“因为过去没有宾馆、旅馆之说,只有客栈。 ”
臧伟告诉记者,在经营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一些是房子本身带来的问题,比如由于房子年代久远,再加上临河,所以有霉味、反潮、屋顶渗水;再加上平时对古宅的保养,“一年下来不低于100万,这么高的成本,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古建筑的市场化运行。 ”
对于臧伟来说,可能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人们接受这种形式的住宿,接受这种住宿环境,因为这直接影响到经营状况,影响到是否能盈利。臧伟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告诉人们,在这里住宿,体验的是过去的一种生活环境,感受的是一种古代文化和氛围,享受的是古典的意境,“来这里住宿,不仅仅是为了住宿,而是感受和品位一种文化和意境。 ”这是臧伟在采访中反复说道的。与此同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让住客能品味到这种感觉,平江客栈尽量去还原过去房间里的陈设,为了保持完整的木质房屋的风貌,客房内的陈设都选用仿古的木家具和架子床,摆着仿古的茶几和灯饰等,“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对古宅的保护和延续,一个就是让客人真实体验到过去的住宿环境和风格,感受过去的住宿文化。 ”臧伟说道。
要盈利,
不是件容易的事
据了解,已经经营了五年的礼耕堂会所并没有实现很好的盈利,对此,程先生表示现在没盈利并不表示将来不盈利,这要看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挣钱分为挣快钱和慢钱之分。对于经营古宅来说,急功近利是行不通的,因为其经营模式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保护性经营,保护是前提,经营者并不能随心所欲。 ”
既然是市场化运作,便存在一个盈利的问题。对于目前盈利状况并不理想的礼耕堂来说,如何实现盈利是当务之急,对此,程先生表示利用好礼耕堂这个名字是出路。 “礼耕堂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了,既然不能对这个古宅进行过度开发,便只能在礼耕堂上做文章,对这个名字进行品牌化运作,然后进行品牌产业化经营。 ”据他介绍,目前以礼耕堂为总品牌的产品已经有四五种,其中包括善待茶叶、水上青花瓷器、石鼓礅黄酒、以及八月份推出的善待圆满月饼。潘爱华告诉记者,这些产品的名字看起来都比较“土气”,没有现代国际化的味道,这也主要是为了契合“礼耕堂”的古典韵味。 “因为礼耕堂是我们的总品牌,这三个字传达出的是一种古典味浓、文化感强和意境远的感觉,所以产品名字也必须达到这样的效果。 ”程先生说道。
在对礼耕堂的经营过程中,程先生表示确实存在一些难题,而其中资金的耗费和市场对古建筑文化的理解是最大的难题。 “对于一个存在已经久远的以木结构为主的古宅来说,对其定期的保养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支出,为此我们每年要花好几十万,这对我们民营资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他说,如果政府能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基金投入,可能更有利于民营资本介入到古建筑的市场化运行中来。
程先生告诉记者,市场对古宅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的不理解也增加了经营的难度。他说,好多人觉得来这样的一个地方,吃一顿饭、或者喝一杯茶并不值得,有同样的钱或许可以去一个更高档的地方,“如果他们以档次来认识礼耕堂的话,他们一定不会理解来这里吃饭所能体会到历史文化和古典意境,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些古建筑的市场化运行。 ”
会所经营,为古建上市开路
长期从事苏州古建市场推广工作的郑志然对于苏州古建筑的市场化运作,早已做了好几年的研究。身为苏州古建网的ceo,郑志然坚持认为,古建筑上市才是一条保护古建筑的最佳道路。
在郑志然看来,改成会所经营只是古建筑市场化运作的一个方向而已。 “还可以做会馆,当年苏州有那么多同乡会馆,现在也可以有啊。到时候可以让各家商会进驻,既市场化运作又与历史搭上了脉。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作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郑志然说古建筑可以派的用场太多太多。 “但是只有和古建筑原来的基调相一致,才是最好的运作。 ”在郑志然看来,礼耕堂和平江客栈就是很好的范例。
既然古建筑可以有那么多用场,那么为何古建筑市场化的道路看上去如此艰难?郑志然说,早在1982年,苏州市通过普查发现,除了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建筑以外,苏州还有260处“有相当价值”的古建筑,统统钉上了“控制保护建筑”的牌子。在后来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这些古宅虽然免除了被拆除的命运,但却无法改变一些古宅因缺少维护而趋向老化。在这种情况下,苏州选择了把其中的部分古宅进行出售,给它们找寻一条新的出路。郑志然说,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面临的困难也很多。 “苏州的古建筑保护要真正走上社会化轨道,至少还要迈过四道坎——原居民搬迁难、古建筑保护资金缺口大、土地出让金居高不下、古民居交易手续烦杂。这一切也给古建保护带来了诸多难题。 ”
郑志然看来,这些事情都应该由政府出面,为市场化运作扫清障碍,然后民营资本才能顺利与古建牵手。 “既然是投资,就得让投资人放心。古建筑要市场化运作,但是市场运作之前,政府还应该做一些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