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上升——涨价——供应剧增——自住型需求渐减——成交量下降。沿着这样的轨迹,各地楼市普遍经历“小阳春”之后,释放出不同信号。
受政策优惠、楼盘促销和前期刚性需求大量积累的多重刺激,1—4月,全国商品房累计成交1.76亿平方米,同比增加了17.5%,商品房销售额7996亿元。
在成交回暖的带动下,一些销售情况较好的项目开始涨价,大多数项目的优惠力度也有所减小。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同比下降1.1%,降幅有所减缓,比3月份缩小了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继3月份后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上涨。作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深圳等多数一线城市的房价,环比都呈一定程度上涨,一些品牌项目售价比春节期间上涨30%—40%。市场回暖、房价止跌回稳的迹象明显。
随着价格上涨,进入5月份,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呈现不同走势。当多数城市交易仍活跃时, 北京楼市成交量出现萎缩。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5月1日至16日,剔除 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政策性住房,5月上半月北京住宅期房日均成交348套,较4月份日均水平下降了21.4%。
业内普遍认为,涨价、政策优惠效应逐渐减弱和自住型需求的减少,是北京楼市成交量减少的主因。同时,媒体大量报道当前开发商利用“房托”和假按揭等手段制造项目热销假象,打击了购房者信心。在市场回暖带动各地住宅供应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果房价盲目上涨、违规销售现象犹存,有可能引起新的观望,今后几个月的成交量将面临压力。
改善型需求入市要看房价和政策
伴随大量自住型需求在前期得以释放,改善型需求被认为是今后支持市场成交保持活跃的主要力量。而改善型需求能否大量入市,一看房价,二看政策能否给予更多支持。
对未来房价走势的判断,成为市场能否继续回暖的关键。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预测,今年上半年,在开发商资金压力没有根本性好转、房价下降预期仍强烈的情况下,房价仍有震荡下行压力。下半年,如宏观经济进一步好转,在各种利好政策作用下,一些前期市场调整较大的城市可能率先走出低迷,趋于真正的回暖。
不少开发商认为,目前的市场需求状况不足以支持房价的全面上涨。继续以合理的价格促进销售,仍将是今年主要的市场策略。而选择涨价的开发商也并非没底气。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信贷对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支持已有所体现。一季度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国内贷款增长8%。不断改善的资金状况成为涨价最大的支撑。
政策面上,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和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住房消费的政策,其中大多数是仅实行一年的短期政策。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认为:“这些政策对当前市场的刺激作用已体现出来,但成交量要稳定,仍需一些中长期的产业政策,加大住房消费支持力度。政策稳,市场才会稳。”
“我们现在还没法明确、方便地区分改善型住房和二套房,想出政策支持改善型需求入市,顾虑很大。”某地房管局局长告诉记者。多数城市对改善性住房的定义是“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购买第二套住房”,但业内人士反映,这样的定义操作性不强,有关部门应尽快为改善型住房制定一个更易界定的标准。
投资低迷,需信贷和土地支持
消化库存的压力和对后市预期的不明朗,使开发商的投资行为更谨慎。房地产投资的成绩单并不像成交量一样好看。
今年一季度,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880亿元,同比增长4.1%,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28.2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2.0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6.2%,降幅进一步扩大。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同比下降11.3%,而去年同期则是增长11%。
“房地产业投资增幅大降,会影响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房地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不利。”朱中一说,“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影响今后两三年市场的健康发展。”
“当前,适度降低开发成本,有利于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景国认为,可从土地和资金这两大房地产开发的“命脉”入手,采取一些措施,改变房地产投资各项指标下滑趋势。
随着市场调整的深入和持续,土地价格和开发成本等下降,房市的投资风险已有所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可对房地产开发信贷市场进行细分,提高对优质新增开发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
土地方面,中国土地规划勘测院总工程师邹晓云介绍,从一季度开始,地方政府改变了去年的消极态度,都在积极保持供应量,加大土地一级开发。
李景国说,在保持供应的同时,各级政府应适度加快批租节奏,适时下调土地出让价格,适度放松从紧的土地购置政策,保障房地产开发用地供给稳定适度增长。
近期,上海、福州、天津等城市都出现了低价推地现象。北京、深圳、沈阳也都采用了降低地价、提高地块容积率和建筑面积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地块的总价或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