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部发现最早城市遗址 金城内外值得期待
2009/2/24 10:07:18 http://www.wjfcw.com
昨天,刚刚提交了 《关于昆山花桥金城遗址的考古调查报告》的苏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丁金龙向记者披露,在昆山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地下文物调查时有了重要发现,一座建于汉代的城市遗址被确认为目前苏州东部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这座遗址对苏州周边城市形态与变迁、环境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地名之中现端倪
7月初,受昆山文管所的委托,正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地下文物调查的苏博考古部主任丁金龙一行,来到了位于花桥的“金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调查工作。虽然之前从未到过此处,但是田野中那些貌似“田埂”的地表隆起部分,给了丁金龙一个很有冲击力的直觉——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田埂,它们太像一座城市的地表遗存了。
通过对当地老人的口述资料调查,考古人员了解到,“金城”当地人称金城基,城基为当地的主要通道,其东城基位于北至陆家,南至石浦的通道上,而北城基则为进出村子的通道。在《康熙昆山县志稿》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金城,在县东三十里,城基犹存,相传吴王所筑,今犹有金城浦之称。”
当地文保人员表示,多年前做过的文物调查显示,这个遗址可能建于元代。但是,考古人员在随后两天中进行的认真而紧张的考古勘探调查,却把这个年代追溯到令所有人感到惊喜的一个时间段上。
多方验证 确认身份
实地调查表明,东城基从鸡鸣塘往北还保存长约200米、宽约28米、高1米左右的一段,遗憾的是200米往北的一段城墙,至向西转角处城墙全被公路建设破坏,南端已建有多幢楼房。北城基现略高出两边农田0.50~0.70米左右,城基中间在上世纪70年代开挖了一条宽近1米、东西贯穿整个北城基的水沟,城基的东段北侧部分被村民建房所压。东城墙与北城墙上全被村民用于种植旱地作物。
#p#1#e#
考古钻探调查发现,金城基建筑在东周文化层上,围绕金城基周边调查,采集到文化遗物的年代最早为春秋,其次为战国,最晚的为汉代至六朝;至此,考古人员作出一个基本判断——金城基的建筑年代当在六朝之前。
在接下来对城基堆筑层进行的仔细分析表明,这些五花土中含有黄土、灰土等,土质板结经夯筑,总厚度达150厘米的夯层大约可分10多层,每层厚10厘米左右,为汉代土城墙常见的堆筑方法,如苏州葑门大炮台汉代夯土城墙,每层厚为10厘米;另外苏州平门发现夯筑的汉代城墙也为10厘米左右一层,共20层左右。同时这些城墙夯土的方法均为“束棍夯筑”,可见汉代城墙夯筑方法基本相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比较有把握地认为金城基应该筑于汉代。”丁金龙说。
金城内外 值得期待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按照行政级别分为县城、郡城和都城的绝大多数汉代城市都有城墙,而且城墙外都有护城河,构成一座城市的防御屏障。城墙内的区域则由街道分隔开,大致可分为官署区、里居和市,各自都有封闭的围墙。“与我们今天的城市在类型和空间划分上已比较接近了。”丁金龙表示。因此在金城内通过考古发掘,能不能找到这些常见的汉代城市遗存,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课题。
同样的精彩也出现在金城之外,在城北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印纹陶罐、原始瓷碗等东周文化遗物,估计为一处东周文化遗址,其北一直延续到吴淞江南岸。“金城”南面据昆山文物管理所资料记录显示,曾在1975年挖水渠时,发现汉代大墓,后被夷平。本次调查时在该处发现了两件陶罐,器形特征表明为汉代墓葬内随葬品,与以前调查资料吻合。村民介绍该区域内尚有多个土墩,极有可能为不同规格与等级的汉代家族墓地。“比较可惜的是,由于在地表已没法确定南城基与西城基的大致方位,目前我们仍然不知道这座汉代城市大概的规模。”丁金龙表示,至于“县志”上记载的“相传吴王所筑”的说法,以及在此处建立“金城”是否为了海防等军事目的,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挖掘与研究来回答
#p#2#e#
吴江二手房,租房,扫以上↑微信二维码关注
更多吴江楼市资讯,请扫以上↑微信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