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让80后垮掉70后变垃圾?
近段时间,房价迅速回升,房子又成了普通百姓的热门话题。近日,有网友在发帖《房子让80后成为垮掉的一代》,直言在高房价下很多80后的抱负只是尽快拥有一套房子,因为房地产,80后沦落为最没有志气的一代。无独有偶,在网易论坛,也有网友发帖《姐妹们,把没房的男人当垃圾般扔掉》,直指30岁以上的未购房者,由此引发一场关于70后的房子与爱情的论战。高企的房价让初涉社会的80后无所适从,也让没房的70后背负上“垃圾”之名。“啃老族”、“裸婚”、单身q群,成为了他们向现实社会妥协的产物。
80后,当起啃老族
题为《悲哀:房子让80后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目前已有超过1000的跟帖。帖子中称,“如果在20年前的今天,你问一个北大学子的抱负,他一定会回答你‘我将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终生’;如果你问10年前的北大学生,他会回答‘我将成立中国的微软公司,一定会超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今天的北大学子,其抱负却转变成为尽早拥有自己在北京的房子,这样父母来京自己就不会太囧。”
帖子说,80后本是时代的幸运儿,但因为遭遇到了高房价,而显得生不逢时。“如果没有高房价,如果我们可以用3~5年的收入买套房,那么80后的生活将会轻松很多。但实际情况是,如今的大部分人不吃不喝需要大概15~20年的时间才能买套房。因为房子,我们害怕失业;因为房子,我们不敢创业;因为房子,我们被迫啃老;因为房子,我们不敢养育下一代。这就是作为我们社会栋梁80后们的真实写照。”
帖子作者最后不无担忧地说,“当80后人人为房子奋斗终生时,这个国家只会生产房奴。”
帖文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毕业已经有3年的小刘正在广州一家媒体公司工作,每月能拿到手的薪水大约是5000元。这样的薪水在广州不算低,但是,因为广州房价一直高企,至今仍没有属于他个人的房产。今年他有了结婚的打算。但是他坦承房子是他和女友爱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今年5月他就开始四处打听,“越秀区这边的一手楼均价也要15000元/平方米”。“我们还是会结婚的,但是可能先借父母的钱交房子的首期,只能先啃老了。”
70后,没房是垃圾?
如果说80后初出茅庐资历尚浅,迫于日渐高涨的物价和社会的现实,他们有足够的理由进入“啃老一族”,并且他们身上依然有无限的潜能有待开发。然而对于一名已在社会打滚多年的70后来说,没有房子可能就意味着被爱情抛弃。
近日,一个题为《姐妹们,把没房的男人当垃圾般扔掉》的网帖在网易论坛上出现,帖文直指30多岁的未购房者。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70后的房子与爱情的理论大战。帖中称:30多岁还没有购房,说明错过了国内最好的两次置业黄金期,换而言之,没有把握成功机会的能力,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将来也一事无成。“30岁不买房,女人都瞧不起,女人应该把他们像垃圾一样扔掉,正眼都别瞧他们最好!”
该帖出现后,就招来“骂声”一片,“这个女人应该去嫁给房子,而不是男人!”一上海网友说。有网友直指发帖者是“拜金女”,更有网友质疑发帖者是房托。北京一网友则说这让他想起了“丈母娘推高房价理论”。
但是也有70后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在同一论坛,网友“小龙女在江湖”的一篇《没车意味着没女朋友,没房,意味着没有老婆!》同样引起了数百网友的讨论。在帖子中,“小龙女在江湖”自称是北京的70后,和父母同住一个小两居里。但女友嫌其家中房子太旧,提出分手;因为没车,第二个女朋友同样告吹。
近两百位网友在跟帖中自爆有类似经历,甚至有网友无奈地表示,为了留住女友,只能隐瞒甚至欺骗。
高房价下的生活百态
裸婚族
曾有人总结了70后、80后、90后的区别,其中一条是:70后有存款;90后有老爸;80后有负债。如果身为没有背景没有出身的普通80后,就会面临上学学费涨、找工作就业难、买房房价涨、买车油价涨、入了股市被套牢、适婚年龄又是经济萧条又是公司裁员、为国家养着上一代、自己老来没着落的境况。在这种情况下,“裸婚”流行自然而然。没房、没车、没钻戒;不办婚礼、不照婚纱照、不度蜜月。两个人照张结婚照去婚姻登记处领了证,这婚就算是结了。
单身q群
在广州,高房价下的单身70后、80后,有了自己独特的自娱自乐方式。网络渐渐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单身qq群:天河××fb(腐败)群、××单身活动群、天河北××交流群……记者发现加入该群的多数是一些白领。他们大都来自外地,“本来以为进这个群可以认识很多女性朋友的,但是没想到这群里126人有115个是男性!”群里的网友小智说。“其实很害怕跟女同事讲我住车陂,因为一听就知道是没房没车,只能租住城中村的‘干净男’了!”
因为缺少了现代女性要求的择偶条件,本来还是以结识异性为组群目的的他们,谈起交女友,却成为了他们的敏感话题。倒是每天都会在群上聊天打发时间,乐此不疲地发动了不少线下的单身活动自娱自乐。聚餐、k歌、爬白云山活动,别说还挺丰富。“女士可免所有费用,即便如此女人参加的也很少!”群友“m秀才”说。
买房是老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买房之后还贷款的生活被戏称为“房奴”生活。最近在内地荧屏上,与谍战、军旅题材一样流行的就是关于房奴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房子》,《蜗居》这两部剧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五种“房奴”,其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a型房奴:还贷危机引发悲剧
《房子》的男主角伊世清(丁海峰饰)和妻子丁佳雁(陈瑾饰)过着安稳的“房奴”生活。但是伊世清的好友石天雷需要用钱,伊世清于是将家庭开支中用于还房贷的钱挪给了好友。房贷一直拖着,银行为此诉诸法律,导致房子要被强制拍卖。伊世清情急之下挪用公款还贷,结果面临牢狱之灾。
面临问题:由于丈夫被公司开除,妻子丁佳雁不得不结束全职太太的生活出去找工作,并在从前爱慕她的旧同学公司上班。最终两人离婚。
应对之道:尽管超前消费越来越普遍,但年轻一代还是需要建立家庭应急机制,在理财方面需要预留一部分用于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样才能避免陷入a型房奴的灾难。
b型房奴:没有房子结不了婚
《房子》中的丁佳馨(黄小蕾饰)的追求者谢千里(涂松岩饰)是“月光族”,她的母亲(李明启饰)却发话说:“没房子别想娶我女儿”,两人的爱情遭受考验。为了能多赚一些钱,她不惜将工作调换到郊区,却因此遭遇歹徒而被强奸……
面临问题:
女朋友好找,丈母娘难挑。遇上提出需要房子才能结婚的丈母娘还算好,万一遇到又要有房子又要没贷款的丈母娘,才是考验你财力的关口。
应对之道:养成储蓄习惯,别做“月光族”,毕竟除了“老婆本”之外还要为家里老人健康预留资金。“月光族”太没安全感。
c型房奴:用父母的钱凑首期
《房子》中的c型房奴蒋红绫(郑亦桐饰)的买房经历在80后人群中很有代表性,用父母的钱付首期,每月还贷让他们的生活背上沉重的包袱。
蒋红绫原想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再买房,但她的丈夫冯大军想给即将出生的孩子一个安全的家,固执地坚持要买房。为此冯爷爷卖掉了自己的旧房倾尽全力资助小夫妻,令小夫妻终于如愿加入到“房奴”大军中来。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冯大军失业,生活变得异常艰难,最后房子还出现了问题……
面临问题:老人卖掉房子帮忙凑首期就面临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的问题。家里人口多了矛盾就多,如何处理家庭矛盾成为这类房奴首要考虑的问题。
应对之道:改变置业观念,要有自己的家不一定非要有自己的房子,租房子可以随时根据家庭情况调整居住环境,总之别让全家人“吊”在一套房子上。
d型房奴:存钱速度赶不上房价涨速
海青在《蜗居》扮演女主角郭海萍,毕业于重点大学,租住在上海的小弄堂里。为了能够把孩子接到身边,她不得不和爱人省吃俭用,看房几乎成为她全部业余生活。然而房价的飙升令她不得不定期反省:为啥当初不买那套40万元的房子?最终,海萍以70万元的价格在远离上海的地方买到一套合适的房子。
面临问题:存款利率总赶不上通货膨胀,单纯的储蓄无法避免货币的实际贬值,任何人都需要考虑投资增值问题。
应对之道:要清晰地认识到十全十美的房子是没有的,如果实力有限可以先买一套过渡型的。
朝向地段以及面积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从日后出手考虑应以地段优先。
e型房奴:走“捷径”不愿自食其力
李念在《蜗居》中饰演妹妹郭海藻。眼看姐姐郭海萍为了一套房子艰难地生活,她既想帮姐姐,又不想受苦,于是选择走“捷径”,为了帮姐姐买房子,去找对自己有好感的市委秘书宋思明(张嘉译饰)借钱,来往了几次之后,海藻爱上了这个有妇之夫,也断送了与小贝(文章饰)的美好初恋,走上了“职业小三”这条不归路。最终海藻和宋思明的不伦之恋以一死一伤的悲剧结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错爱”。
面临问题:精神与物质哪个更重要?
应对之道:不是不可以走捷径,而是走捷径牵涉到道德问题,总有隐患,要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是人生可以舍弃的东西,哪些是人生不能牺牲的东西。
80后,你是在凭冲动买房吗?
前不久,一个朋友找到记者,希望帮忙转手一套二手毛坯房的愿望。
这位朋友叫大同,年纪不大,24岁,来东莞工作两年多,之前一直在市内的某私立学校任教。2008年东莞楼市的一轮“降价热”和“购房热”深深地感染了大同。“东莞的房屋均价从7000多元骤降至5000元,要是自己咬咬牙,能拥有1套自己的住房说不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那时起,收入渐丰的大同便已经动起了买房置业的心思。经过多次实地看楼,精挑细选,大同锁定了位于万江区与南城区衔接处的上东国际在今年年初推出的一套面积135平方米,总价59万的特惠房,并最终以12万元的首付,每月2200元的月供与发展商欣然签订了购房合同。优质的发展商,优美的环境,低廉的价格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大同津津乐道的话题。
好不容易圆了自己的购房梦,而且还淘到了物美价廉的,极具升值潜力的住房,短短几个月时间,可为何现在连住都没住就急于转手呢?记者在追问下得知,原来不久前,大同所在的私立学校因经营问题,实行裁员,大同不幸成为其中的一员。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大同已经无力承受如此沉重的供房压力,无奈之下,只得出此下策,将新房转手。“其实,在购房之前,我已经盘算过多次,每月近一千块的住房公积金再加上每月从3000余块钱的工资中拿出1000来块钱来供房是勉强可以应付的。可天有不测风云,学校突然裁员减薪,着实让我感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如今,即便房子买得好,买得及时也毫无意义了,连工作、生活都不稳定,何谈买房自住呢?”大同谈及房子,一脸的惆怅。
如今,普通住宅购买对象趋于年轻化已经非常明显,像大同这样参加工作不久便买房消费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房子迟早是要买的,与其花几百元的房租帮房东供房子,还不如供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房子,才能在这个城市更好的发展。”成为了当前以“80后”为主的青年购房大军的典型心态。
那么,究竟年青一代的创业者到底合不合适尽早买房呢?对大多数的80后而言,买房仍然是一个奢望。现在的房价更是让工薪族“望房生畏”。几十万的房价,再加上几万元的家具、电器和装修都是不小数目。购房的年轻夫妻收入的50%要付按揭,30%用于生活基本开支。这样算下来,每个月两人可供支配更少了。这些80后们渐渐不敢娱乐、旅游,更没时间享受生活。
一套房子将美好的青春都压垮了。
要理性地去看待自己的购房能力,刚刚踏入社会就去买高档住房是不现实的初期以租为主,等到事业有成了,也有一定的积蓄后再买房,这样相对压力会小点。即便是有条件的年轻人,也应该可以先考虑买小户型作为过渡,当然,最好是选择地段好、升值空间大和品牌开发商的房,一旦将来换大房子了,之前的小户型也可以很快转手卖出去。
善于记账注意节俭月入1500也不用做房奴
我是个数字盲,婚后却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我们2001年结婚,老公和我每月的收入加在一起只有1500元左右,除去零星的一些日常开支,还有一半须定期向银行转贷。所以一有机会就扎在两边父母的大锅里“啃”。从生养孩子起,日子才摆脱缰绳,稍微可以购置一些奢侈品,但大部分都是给孩子享用的。相比父辈的白手起家,我们虽不敢说历经磨折,却知晓了勤俭是美德。
五年之后,贷款(资讯,产品,论坛)付清,每月收入也增到三四千元。翻阅历年的账本,以往的账面像巧媳妇绣花一样,一星半星,凑两成斤。几元几角,出入结余,边边角角都做上备注,欠谁的何时还了,何事谁家出了分子,红笔蓝线,可圈可点。摘了“负翁”的帽子,手里略有盈余,精打细算也大江东去。每月收支两条线严重背离,开支的线洪水泄闸般奔腾蹈海,衣服鞋帽水电气,宽带手机鸡鸭鱼,沆瀣一气直追笔底。
适逢全球金融危机,物价上涨,工资原地踏步,只得跟本来热闹的流水账较上了劲。家电要自主创新,力争从旧瓶装旧酒中榨出新滋味来;口味要回归清淡,保证餐桌如大盘股指一样绿肥红瘦,身材如轻烟出岫一般不疾不徐不出闺阁,血压血脂如云卷云舒信步闲庭;日用要人走场清,循环利用,使水表电表指针款步挪移,米面菜茎颗粒归仓。
正当我为集腋成裘备粮过冬忙不迭地,老公的“二房”计划从幕后筹划搬到了计算器的台面。“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和银行(资讯,论坛)利息缩水1.08个百分点同步,只在一夜之间,我的思想也一百八十度转弯。从一开始的铁定反对,到乖巧的跟在老公后面看房选房。好歹看上城中一家旺铺。难道就此眼睁睁让积攒多年的血汗悉数卷走,再赔上十多年还贷积金,外搭上我的十多年“月薪”,陷落为“房奴”一族?难掩内心的胆怯,拉住老公的胳膊往外跑。穿行在商家打造的小桥流水、绿树浓荫里,有种海市蜃楼的幻觉。还是继续守着姜太公的钓鱼台,在波澜不惊的潮头打一篓子旱涝保收的鱼苗虾米,唱一声:“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比较合自己的心意。
没房子就别结婚?白领在城里买房安家攻略
随着房价的不断高攀,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要想早日实现自己的置业梦,郊区相对便宜的房价,成了更多人的选择。而真正生活其中,很多人却增添了如jackson一样的烦恼。眼下,如何住到城里,如何才能重新享受城里的丰富生活,成了那些曾经由城区搬入郊区人们的又一愿景。难道真应了《围城》那句“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渐乏优势的郊区生活
按照国际惯例,城市居民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就会出现居住郊区化。如今,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居住郊区化变得尤为明显。相对低廉的房价,却能享受到更为舒适宽敞的住房条件及优越的自然环境,不能不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就连近年崛起的富人都在郊外抢购豪宅置业,如北京亚运村北部、西山地区、京顺路、顺义及机场沿线一带更成为富人区。
相比城区的优越环境,郊区生活更给很多人带来不适。“以前住在城区,觉得郊区环境好,物价也相对便宜,最关键的是自己的月工资够在郊区买一平米多的房子。”jackson回忆着自己当初的购房初衷,“谁想到原来还有这么多的不便利,现在发现郊区只适合那些上班自由,有车驾驭的富人们居住。”对此,家住上海松江新城的bluce则谈到,“我们生活在上海市区的时候,妻子每天可以走到附近的街市买菜,而在松江新城,你要开车到商店去。”
其实,郊区化的浪潮,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中叶便兴起了。然而在人们感受郊区生活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研究人员亦发现人际关系的疏远、地域归属感的缺失、社区防范机制的解体,对交通过度依赖以至于造成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等等,而且随着郊区化成为经济活跃点,带动了郊区地价上涨,低密度住宅的价格也随之提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就选择卖掉郊区的独栋房子住到城里来。美国城市土地研究中心住房高级研究员约翰·麦金托什的研究表明,在未来15年内,住在市中心将会成为居民居住的主流倾向。
而这种郊区化的趋势虽然在国内刚渐兴起,但郊区生活带来的不适感,已经让更多的人改变了初衷,而更加热衷回归城区的生活。
tips:
郊区化的兴起
早在上世纪中叶,一种否定大城市、到郊外寻找居住地的新都市运动便兴起了。霍华德便是郊区化在思想上的先驱,他是典型的19世纪英国式的社会改革家。他设想综合城市与乡村在创造舒适环境与经济效率中各方优势的花园城市,顺应这个理念的开发商建立了“田园城市开发公司”,所开发的郊外住宅新城对住宅楼的间距做出限制,交叉路口的视线做了减少遮挡的处理。总的设计意图是卫生的家庭,漂亮的房子,舒适的街区,健康的郊外,庄严的城市。美国的郊区化居住方式是便霍华德思想的普及版,它利用郊区低廉的土地和自然环境、低密度的小住宅,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中心的吸引力
“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在北京郊区买套房子,收楼那天,我流着泪用颤抖的手掏出手机准备告诉家里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河北移动欢迎你!’”“内环住说外语的,外环以外住说上海话的,内环和外环之间住说普通话的。”这些流传在网上的段子,虽有些夸张,不过事实确实存在。北京东扩,更多人选择了河北燕郊买房置业。不同的区域居住模式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城区和郊区的界限到底由哪里划分,生活在各个城市的人们肯定都会有不同的答案,生活在城市不同地区的人的心理界定更是不同。不过,在北京人们更习惯于将五环以外统称郊区,看快递公司的送货费就知道了。“一次公司组织活动,大家玩到晚上11点多,因为顺路,我和一位同事打一辆车回家,她住东四环,我住在通州,结果送她下车后,告诉司机到通州,人家应是不去了。说太晚了,郊区不安全。最后,只好等了1个多小时的小公共,总算回了家。”谈到那次经历,如今已搬回城区住的jeff感叹,住在城里不谈生活成本,心里的归属感更重要。
我住在南四环,某天跟一位在台基厂上班的姐妹短信传情,对方突然发出邀约——亲爱的,什么时候有空进城来玩玩吧!我当场气倒——感情俺们南四环是乡下啊?不过换个角度想想,对于一个每天都可以在王府井大街散步,在东方新天地逛街,衣食住行不必迈出二环路一步的白领而言,三环都嫌偏远了,况四环乎?
如果真是在乡下上班也倒好了,空气清新,一路畅通,举头见明月,低头见马粪,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可惜,除了一些规模化的科技园区和制造企业,很少有公司愿意把写字楼租到郊区去,哪怕城里的租金是寸土寸金,也要撑起一张门面来——所谓筑巢引凤是也。很多职场人找工作,对办公地点非常挑剔,同样的薪水和职位,公司地址在长安街我就去,要是在大兴通州八达岭……一切免谈。对爱好交际的白领人士来说,公司地址离家远近固然重要,但社交半径更重要。如果住在城市核心区,出入有地铁,往来无劫匪。每天下班都能约客户吃饭喝茶,拉朋友逛街泡吧,玩到很晚才回家也不担心公交停驶地铁关门,这样的居住方式无疑物超所值。人在职场,别觉得喝茶就是奢侈,泡吧就是花钱,适当的社交活动往往会给职场人带来潜在机会和超值回报。对媒体圈人士而言,喝茶可以喝出好选题。对销售圈人士而言,聊天可以聊出好生意。
——这位网友描述阐释了城区生活带来的生活方式差异不无道理,就像李幼斌在《海棠依旧》里那句深邃的台词,“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而当下选择生活在什么地方,似乎便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命运可说就是你生存的环境。
要怎样住到城区
住在城区还是住在郊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而对于那些想住到城里的人来说,具体方式还要因各自的情况而定。
租房族——拥有完全的主动权
选择住在城里还是郊区,对租房族而言,问题似乎简单了不少——“租个离上班地点近的房子呗!”不过,在郊区上班的人们也难免衍生这样的苦恼——白天在郊区上班,晚上在郊区睡觉,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数星星,周末好不容易进趟城花天酒地一番,还要惦记着末班车误点无家可归的风险。对于这类人来说,其实,住在城乡结合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进可退,可攻可守,打车也不会超出心理承受底线。尤为关键的是,房租可以省下一大笔,交通又相对便利。
置业者——经济账不得不仔细算
在中国能买得起别墅的毕竟是少数,对普通的攒钱买房族而言,进城还是下乡?这是个问题。如果你选择“进城”,或许可以买一套三环以内的二手房或小户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房不在大,重在利用;价不在贵,实惠则行。想象一下把各大商场当成你家后花园,一辆自行车赚遍老北京的感觉,还真是不错啊。如果你选择“下乡”,气清新,环境幽静,远离灯红酒绿,独享落地大窗,还能望见外面马路上载满新鲜瓜果的骡车。郊区的房子相对便宜,省下来的经费正好可以买车,有事开着办事,没事开着遛弯,想去哪就去哪。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房不在近,有车则灵;买远合算,升值则赚。
如此说来,似乎一切都变得再简单不过。然而现实告诉你,很多事真的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首先户口问题,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绕过得槛。就拿北京而言,北京东扩,房子都卖到河北燕郊了,如果在此落户,不说个人遇到“意外”赔偿甚至未来养老金得领取,河北户口和北京户口的差异,可想而知。除此,未来孩子的就学、升学问题,想想都宁愿买城里的小房子而不愿要这种大房子。当然非北京户口的外地人就没这方面的顾虑了。其次就是前面提到的城市与郊区生活差异等问题,即使有车,可也受不了常年堵在路上的颠簸,加上不断上涨的油价,高额的燃油费不能不考虑在内。那么,到底要怎样实现城里的置业梦呢?
no.1购买主力楼盘附近的二手房
其实在同一区域内相临的不同小区,虽然小区的内环境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周边环境、交通、配套设施都差不多。购买主力楼盘附近的品质相似的二手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细算下来,有时可以节约一笔数目不菲的房款。如北京富力城定位于cbd商务圈旁的纯居住区。西接二环路和东便门地区,东临三环路,交通线路云集,小区距离国贸地铁站仅有一站之地。南面的广渠门外大街未来将扩展为双向八车道,将两广大街延长。规划地铁七号线正是从小区当中穿过,地铁10号线在社区东侧设站。小区绿化非常好,投资1亿多元做园林,绿化率达到50%以上,17万平方米的园林绿化,光树种就有80多种,实现“每个楼座都在园林中”的效果。而cbd总部公寓紧临富力城,周边的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和富力城完全一样,只是cbd总部公寓的规模略小,小区的内环境不如富力城好,但因为两者紧临,富力城的良好内环境已经辐射到了cbd总部公寓。
富力城现有楼房八十栋左右,以带电梯的多层为主,大多楼盘入住时开发商已经精装过。目前二手房交易均价在:22000-28000元/平米左右。
而cbd总部公寓现有楼房一期、二期共8栋,基本是11层到24层的2梯3户的板楼。大多楼盘入住时是毛坯,户型齐全。目前二手房交易均价在:18000元/平米左右。
相比之下,对于看中富力城的周边和环境但又不想承担太大经济压力的人来说,选择cbd总部公寓不愧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no.2以大换小力求品质
房子都是越住越大,怎能越住越小呢?“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下一座房。”说得虽有些不近情理,不过道理却是一样的。与其住在郊区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子,每天耗费5个多小时的上班路;不如换座七八十平米城里的小房子,只要布局合理,房屋舒适感几乎无差距,而每天还能省下几个小时的休息娱乐时间,如此的生活才叫品质。
no3“5+2”大可尝试
5天住在城里,2天住在郊区。这样既可享受工作生活的便利,又能感受郊区的自然享受。当然,选择住房买在郊区,租在市区;抑或是郊区城区各买一处,完全由个人财力所致了。
找到人们最渴望的居住地
人们渴望住到城区,最看重的无疑是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新都市主义又试图搬回城市,其实不过是重拾往日温馨环境的新住宅模式。”建筑学家们如此的解释人们的归城情节。随着不断走高的房价,如今的房子越来越被看成是消费品,用于直接投资对于普通人而言似乎越来越远。因此,人们选择郊区还是城区,似乎更是一种消费方式的转变。有人喜欢城里喧嚣,而有人更喜欢郊区的宁静。“住在市区,20分钟后我是从一个狭窄的空间转换到另外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住在顺义,50分钟后我从一个狭窄的空间转换到一个无比宽敞舒适的空间。我拿30分钟的有限成本,换来的是无限的宽阔空间。”住在顺义的马成谈到自己的生活空间很是满足,“这里学校、医疗、商场等公共设施更是一应俱全,周末还能请很多朋友来做客,在我们家客厅的大沙发上,品茶喝酒聊天,很high地一直到半夜两三点,醉了也不需归去!”
其实,最终我们会发现,之所以更多的人更愿意选择城区的生活,无非是希望感受一种便利生活环境带来的城市归属感。由安杜勒斯·杜安尼和伊丽莎白·普拉特赞伯克夫妇规划设计“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是新都市小群落建筑的模本,它的大小从16到80公顷不等,半径不超过400米,使得大多数房屋处在街区公园3分钟的步行范围内,离中心广场或公共空间5分钟步行距离。于是,国内出现了很多以“新都市主义”为旗号开发的郊区大盘,建造了一些排屋、低密度住宅。不过,近些年开发的郊区大盘,不管多大,都是以住宅开发为主,因为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都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的,工业房地产也是由政府调控的,开发商根本没有力量考虑和规划社区的对外交通、配套公共服务、市政设施和就业岗位,建设一个完整的、功能健全的社区。
有人说,居住环境的体验由空间、时间、光线、声音、色彩、秩序、意义等多项指标综合而成,环境研究者提出过环境“场所”的概念,有生活发生的环境成为生活的场所,场所是环境与人互惠的地方,而与人的现实生活疏远的环境,无论是高效率的或是符合梦想的,都终归是荒凉的。如今,我们渴望的也许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大社区。